聚碳酸酯行业大变局:产能扩张下的生存博弈
(一)产能扩张与需求分化
截至 2023 年,我国 PC 总产能飙升至 380 万吨 / 年,增长态势迅猛。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测,到 2025 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至 450 万吨 / 年,占全球比重超 40%,彰显出我国在 PC 产能上的强大实力。
在需求端,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传统建筑领域,作为 PC 的传统应用市场,增长步伐较为缓慢,增速仅维持在 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高端领域,对 PC 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增速高达 8%-10%。据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设计以及电子电器产品不断追求轻薄、高性能的趋势,使得对高性能 PC 材料的需求持续攀升。
(二)低端过剩,高端依赖进口
从产品结构来看,低端通用料在我国 PC 产品占比中超过 60%,但产能利用率却长期低迷,低于 55%,中国合成树脂协会数据揭示了这一严峻现实。大量低端产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
反观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不足 30%,中国化工学会的调研结果凸显了我国在高端 PC 领域的短板。高端产品的匮乏,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在价格方面,2024 年华东地区通用料价格一路下滑,跌至 10500 元 / 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医疗级、光学级 PC 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毛利率高达 18%-22%,万华化学年报中的数据揭示了高端产品巨大的利润空间。
(一)高端突围:万华化学的示范效应
万华化学在高端 PC 领域的探索与突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通过实现 70% 以上双酚 A 自给,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自身的成本竞争力。同时,大力投入特种 PC 研发,不断推出差异化产品。
2023 年,万华化学高端产品营收占比提升 25%,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医疗级 PC,如应用于血液透析器的材料,对安全性、生物相容性要求极高;光学级 PC,像 AR/VR 镜头所需材料,对光学性能、精度把控严苛。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高,一旦突破,便拥有广阔的溢价空间,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低端承压:价格战下的生存危机
在低端市场,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毛利率被压缩至 6%-8%,部分企业亏损面甚至扩大至 20%。2024 年双酚 A 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利润空间被极度挤压。
行业数据显示,国内 PC 企业(不含外企)中,仅万华化学实现了持续盈利,这一现象警示其他企业,在低端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若不寻求转型突破,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一)政策倒逼:淘汰落后产能
工信部对 PC 行业产能置换提出明确要求,新建项目需按 1.25:1 比例置换产能。2023 年,这一政策已初见成效,成功淘汰 15 万吨低效产能。随着政策持续推进,2025 年后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推动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
(二)技术突破:工艺升级与新材料研发
在工艺升级方面,非光气法工艺占比从 2020 年的 20% 稳步提升至 2023 年的 35%。但在高端领域,光气法残留、腐蚀等问题仍亟待解决,这是制约我国 PC 行业迈向高端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新材料研发领域,生物基 PC 崭露头角。以玉米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中科院预测,到 2030 年,生物基 PC 市场规模有望达 50 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市场拓展:全球化与产业链协同
在全球化布局上,东南亚市场成为我国低端产能出口的重要方向。该地区 PC 需求年增长率达 5%-7%,2024 年我国 PC 出口量或达 85 万吨,有效缓解了国内低端产能过剩压力。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长三角地区聚焦高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端 PC 出口的 60%,充分发挥了区域产业集聚和技术优势。京津冀地区则积极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比亚迪、蔚来等企业为案例,实现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市场空间。
(一)风险与机遇并存
当前,欧美技术封锁不断升级,对特种塑料出口实施限制,给我国 PC 行业发展带来诸多阻碍。但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车用 PC 需求增长强劲,年增长率超 10%,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揭示了这些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我国 PC 企业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也拥有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
(二)企业生存法则
纵向整合:双酚 A 作为 PC 生产的关键原料,成本占比高达 60%-70%。企业通过控制双酚 A 原料成本,如构建自身的原料生产体系或与优质原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能够有效增强成本竞争力。 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已站在 “高端定生死,低端拼成本” 的关键十字路口。在政策驱动洗牌、技术决定利润、市场消化产能的大格局下,企业唯有全力以赴打破技术封锁,加速全球化布局,方能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高地。未来 5 年,谁能率先攻克高端工艺,谁就将掌握行业话语权,引领中国聚碳酸酯行业走向繁荣。 会议概况 费用及报名 会议地址 商务合作 拟定会议内容 文章来源:能源化工新材料、网络、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