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隔膜的应用解析及市场概况
干法工艺隔膜的制作过程涉及将聚烯烃树脂等原料混合成均匀熔体,在拉伸应力下形成片晶结构,并经过热处理得到硬弹性的聚合物薄膜。随后,在一定的温度下拉伸,形成狭缝状微孔,经过热定型即得到最终的微孔膜。其中,干法单拉工艺隔膜以其优良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环保的生产工艺,在性价比上表现突出,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产品。
而湿法工艺隔膜则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作,首先将液态烃或某些小分子物质与聚烯烃树脂混合并加热熔融,随后进行降温相分离并压制成膜片。膜片再经过加热双向拉伸使分子链取向,最后保温并洗脱残留溶剂,形成相互贯通的微孔膜。湿法工艺隔膜的孔隙率高、分布均匀,具备出色的抗拉伸强度,且厚度较薄,有助于提升电池的电容量和安全性,降低爆燃风险。因此,它更适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行业的主导产品。
行业政策
动力电池隔膜行业的管理主要由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来承担。其中,发改委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并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设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监控并预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推动和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而工信部则专注于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和政策,制定并执行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分析行业运行态势,并推动行业的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此外,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自律组织,负责收集、分析和交流国内外电池行业的技术、经济和市场信息,组织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标准的顺利实施。
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政府极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促进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隔膜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在经历国产化初期后逐渐成熟,国产隔膜厂商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能力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产业链
动力电池隔膜的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原材料供应商构成,其核心生产材料以聚烯烃为主,特别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及其复合材料。聚烯烃之所以成为首选,是因为其具备卓越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高温自闭性能,同时成本相对低廉,完全符合动力电池隔膜的性能和成本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多数领先的动力电池隔膜厂商在原材料供应上主要依赖海外进口。
动力电池隔膜产业链的下游则聚焦于动力电池生产厂商,这些厂商以中大型企业为主,拥有庞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因此,它们每年对隔膜等原材料的采购需求极为庞大。这一紧密的产业链结构,不仅保证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也促进了动力电池隔膜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现状
随着全球对“双碳”目标的坚定追求和政策的积极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我国及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并逐步公布了燃油汽车的淘汰时间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动力电池中的核心材料,隔膜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
中国动力电池隔膜产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动力电池隔膜的出货量迅速攀升。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地,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为我国动力电池隔膜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已突破210亿平米大关,而中国隔膜企业的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83%,再次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隔膜领域的领先地位。同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32.8%,达到176.9亿平米,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动力电池隔膜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也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广阔前景。
文章来源:电池观察、高性能膜材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