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醚,简称PPO(Polyphenylene Oxide),是一种耐高温非结晶性的热塑性塑料,一般由2,6-二甲基苯酚氧化偶联得到,化学名称为聚2,6—二甲基-1,4-苯醚。PPO由苯酚和甲醇通过甲基化反应生成2,6-二甲基苯酚单体,然后再经过氧化偶联反应生成PPO。 聚苯醚具有质轻、耐高温、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低吸水性、介电损耗率低、无卤阻燃等优良性能,可用于注塑、挤塑、合金等,产品广泛应用在光伏、汽车、通信、电子电器、水处理、医疗器械等领域。 不过因为纯PPO分子量高,熔融温度高,熔融粘度大,流动性差等因素,热塑加工十分困难,通常聚苯醚需要改性,改性聚苯醚(MPPO)占PPO类塑料应用量的99%以上,改性产品(MPPE)包括PPE/PS、PPE/PA/弹性体和PPE/PBT/弹性体合金等。 由于技术壁垒,早期国内聚苯醚长期处于进口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内技术的突破,普通级 PPO 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电子级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 1959年的美国GE公司(美国通用)发明了PPO,1966年美国GE的塑料团队将PPO和PS共混改性,逐渐被广泛应用。1979年,日本旭化成采用苯乙烯接枝法生产改性PPO,从而打破了GE的垄断,取名PPE。20世纪80年代由于GE公司的PPO专利到期,巴斯夫、三菱、住友化学等化工巨头也纷纷进入到PPO塑料领域,2007年SABIC斥资110亿美元收购了原本GE公司的工程塑料部门,产品也包括PPO。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曾进行过聚苯醚树脂合成与技术的研究,研制单位多达20家。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等困难,绝大多数单位在70年代都停止了研究。进入80年代,国家将聚苯醚列为“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吸引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先后立项参与研发,突破了50吨级、百吨级、千吨级的科研和生产大关。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投入大、难度高、周期长,国内聚苯醚工业产业化一直无法实现。 作为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南通星辰芮城分公司的万吨级聚苯醚生产装置于2004年7月开建,2006年8月完工并实现聚苯醚原粉成品产出。该项目的建成投产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国内聚苯醚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托该套生产装置和技术,申请人于2018年进行了扩产。 另外,河北鑫宝公司在2018年也完成了1万吨聚苯醚原粉生产装置的投产。同时,依托国产聚苯醚原粉,以金发科技、深圳沃特、瑞能公司、川云公司、兴蓝强公司、青湖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内改性树脂企业也才逐步得到发展。 目前全球真正掌握万吨级PPO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企业包括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旭化成、日本三菱瓦斯化学、中国蓝星旗下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鑫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连中沐等,产能超过35万吨/年。其中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在13.5万吨/年,其主要生产地位于美国和荷兰。PPO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
虽然目前国内普通级 PPO 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但高端市场目前仍然供不应求。2023 年中国聚苯醚表观消费量约 7.32 万吨,其中电子电器领域占比 72%。尽管国内产量达 7.24 万吨,但高端电子级 PPO 仍需进口约 1.5 万吨,整体进口依存度约 20%。若仅考虑电子级产品,进口依存度高达 90% 以上。 5G、AI 服务器对 PPO 的性能要求持续提升,电子级PPO未来是PPO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5G、6G、AI 服务器需求的高速增长,超低损耗的高频高速电路用覆铜板迎来爆发式增长。MPPO制成的高速覆铜板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因子,同时在耐热性、耐水性、阻燃性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高速服务器覆铜板的主力军。同时,MPPO作为覆铜板基体树脂可沿用传统环氧树脂基材的成型工艺及设备,降低了材料升级成本。该材料已在覆铜板生产中广泛使用。松下M6覆铜板所用树脂已经由双马体系转至MPPO体系。 2023年全球电子级聚苯醚需求量达到近5000吨,预计2026年全球高速覆铜板对PPO的需求有望增长到约8000吨,且单吨售价高达80万元/吨左右。 电子级 PPO(用于高频高速覆铜板)对介电损耗、热稳定性要求极高,高性能覆铜板用PPO主要是低分子量改性聚苯醚。目前国内仅圣泉集团、东材科技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产能不足 1 万吨 / 年。而全球电子级 PPO 需求约 10 万吨 / 年,中国进口量占比超 80%,主要依赖日本旭化成、三菱瓦斯化学等企业。除了产品进口,电子级 PPO 生产中仍依赖进口催化剂(如日本信越的铜胺络合物),原材料成本占比达 40%,制约利润空间。 不过近年来国内PPO产品也不断迭代:圣泉是国内第一家规模化供应电子级PPO的企业,圣泉现有产能300吨/年,公司另外有1000吨/年的产线在建;南通星辰聚苯醚工程塑料产能约5万吨/年。目前电子级PPO已经建立中试产线,小批量向下游客户供应,鑫宝新材通过改性技术开发出低介电损耗 PPO,已进入华为供应链。预计 2025 年国内产能将突破 15 万吨,电子级 PPO 自给率有望提升至 30%。国产的新建产能全部达产后,后续将占据着全球70%的产能。国内外电子级PPO供应商情况:
国内政策支撑:中国将聚苯醚列为 “卡脖子” 材料,通过《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推动国产化。例如,南通星辰的电子级 PPO 项目获工信部专项支持,预计 2026 年投产。同时,华为、中际旭创等下游企业与材料厂商联合研发,加速技术迭代。
美国曾是中国聚苯醚的主要进口来源国,2020 年进口量占比约 30%。但 2022 年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聚苯醚征收 48.6% 反倾销税,导致美国进口量大幅下降。目前进口主要转向日本(占比 45%)、韩国(20%)和东南亚(15%)。
随着中美贸易战再掀波澜,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封锁可能延伸至 材料领域,限制高端 PPO 的出口,进一步加剧供应链风险。不过国内从美国进口高端PPO或将进一步减少,为国内高端PPO实现国产替代提供机遇。
未来,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协同将是降低进口依存度的关键,而高端领域的替代进程将取决于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技术合作的程度。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系副教授——韩煦博士将荣耀出席定于4月26日在山西太原盛大举行的“2025苯酚丙酮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届时,韩煦博士将亲自呈献一场关于“高端聚苯醚材料的合成与开发”的权威深度报告,为与会者带来该领域最前沿的洞见与成果分享。我们诚挚邀请所有对此议题感兴趣的行业同仁及专家莅临现场,共襄盛举,聆听这场知识盛宴。
韩煦,博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系副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以下方面研究:- 化工传质与分离;精细化工品组合精密精馏技术开发与设计;特殊精馏技术(萃取、共沸、变压)开发与设计。
- 聚苯醚全套工艺技术开发及相关应用工艺研究:低分子量聚苯醚开发技术;中高分子量聚苯醚开发技术;聚苯醚电池隔膜及阴离子膜工艺开发。
- 选择性氧化技术:烯烃环氧化技术;油品深度氧化脱硫技术。
截至目前,申请人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市重点和面上项目各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23年获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颁发的“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申请人已在ACS CATAL. Inorg. Chem., Ind. Eng. Chem. Res., Langmui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主笔其中一章)。已完成企业项目30余项,主要面向化工企业精馏分离技术、高端聚苯醚产品开发技术、以及精细品合成与分离工艺包开发。苯酚/丙酮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原料,除了作为传统双酚A的主要原料外,也是生产聚苯醚,聚醚醚酮,LCP液晶化合物,香精香料、阻聚剂、高端溶剂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受丙烯等上游产能急速增加的影响,苯酚/丙酮产能不断突破新高,叠加下游高端产品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何降本增效、开发哪些高附加值产品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促进苯酚/丙酮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延申,山西碳和新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拟定于2025年4月2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2025苯酚丙酮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将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就“酚酮产业链工艺创新”、“苯酚丙酮高端下游开发”两大主题及相关热点内容展开讨论。支持媒体: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公众号)、高性能树脂及应用(公众号)、电池关键材料(公众号)、高性能膜材料(公众号)苯酚/丙酮/双酚A生产企业、技术研究单位;聚苯醚,特种酚等苯酚下游生产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异丙醇,异佛尔酮,MIBK,MMA等丙酮下游生产企业,技术开发研究机构;酚酮产业链配套关键设备、催化剂、助剂等;政府园区、金融投资机构等。
4月18日前报名缴费2500元/人,三人以上2200元/人;4月18日后报名缴费2800元/人,三人以上2500元/人;(注:以上费用包含会议注册费、资料费、会议期间用餐;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4月25日下午:报到领取资料、展位布置
4月26日全天:论坛发言及技术发布
4月27日全天:参观考察
房间标准:大床房 /标准间(双床) : 350元/晚※会议酒店需自行联系入住,会议房间有限建议提前预定(备注:预定时请说明参加碳和新材26日苯酚丙酮会议会议)
主题演讲、现场展台、会刊广告、资料入袋赞助、现场易拉宝、礼品赞助、茶歇赞助、晚宴赞助、Logo 展示、播放视频、手提袋广告,胸卡宣传详询会务组
1.全球供需裂变下的酚酮产业链重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5.光学级高性能聚碳酸酯等新材料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上海赛斯格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更多议题邀请中......
文章来源: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