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瑞华泰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使用自筹资金投资建设高速通讯柔性基材与轨道交通用功能聚酰亚胺薄膜项目。

瑞华泰此次公告中的功能性聚酰亚胺项目,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轨道交通和高速高频5G通讯。针对这些领域的需求,瑞华泰规划建设600吨轨道交通用功能PI薄膜和400吨5G用PI薄膜的产能。总投资金额预计6.53亿元,总建筑面积预估为1.6万平方米。
轨道交通领域轨道交通对材料的绝缘性、耐电晕性要求极高。在电动车辆和磁悬浮列车的电机绝缘系统中,聚酰亚胺材料的使用至关重要。瑞华泰此次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用PI薄膜产能600吨/年。目前,轨道交通电池系统的隔热层、机车上的导线等需要用到聚酰亚胺材料。而在轨道交通领域,开发耐电晕的材料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由于高频变压器的运行工况复杂,尤其是施加在线圈绕组上的电压具有幅值大、频率高及上升时间短等特点,再加上绕组内部结构紧凑,热量难以散发出去导致温度积聚,在这种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下,匝间绝缘作为绝缘的薄弱位置很容易诱发电晕放电,从而加快了绝缘材料的老化并在短时间内引发电晕击穿。 杜邦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Kapton@CR和日本Kaneka公司在20世纪初开发的Apical@CR,是目前在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绝缘系统中应用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商品化耐电晕聚酰亚胺材料。目前,我国能够实现高性能耐电晕聚酰亚胺材料生产的企业依旧较少,且产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证实添加适量的纳米粒子能有效改善聚酰亚胺的耐电晕性能。以杜邦公司所研发的100CR为例,其为独特的“三明治”结构,其中上下两层为掺杂Al2O3的复合PI薄膜,中间层为纯PI薄膜,使其在高频电压下有着更高的耐电晕寿命,最高可达纯聚酰亚胺薄膜的10倍以上。 5G通讯领域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信设备对低介电常数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5G高频通讯技术迅速普及,低介电常数材料作为该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而备受关注。而聚酰亚胺拥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与金属基体黏接性好、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等特点。瑞华泰此次规划建设高速高频5G用PI薄膜产能400吨/年。具备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低介电损耗,能够适应5G通讯的高速率和大量数据传输需求,提升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随着新一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低介电常数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进一步开发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以满足高频通讯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 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其极化率和偶极密度密切相关,降低材料的极化率和偶极密度,可以得到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材料。其中,降低极化率的方法通常为引入较低极化率的C—F、C—H、C—C键,降低偶极密度的方法有引入大自由体积的基团,增加支化程度等。为了进一步降低材料极化率,也可采用对材料进行造孔的方法。瑞华泰在嘉兴便有含氟聚酰亚胺材料产能。 然而,瑞华泰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先进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可能导致价格战,这种现象若持续,将对企业的利润空间产生影响。
聚酰亚胺材料以其耐高温、耐腐蚀、电绝缘性好等特点,被誉为“塑料中的钢”。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聚酰亚胺的应用已扩展至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多个战略性领域。尤其是在支持5G高速通讯、智能电网等新兴技术方面,聚酰亚胺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国内聚酰亚胺市场却长期被国际巨头海外企业主导,其中包括宇部兴产、赢创、SABIC、钟渊化学、三井化学、PIAM(阿科玛去年收购)、杜邦、东丽等等。一直以来国内这一领域起步较晚,面临“低端竞争激烈、高端依赖进口”的局面。特别是在高频通讯和轨道交通等高技术领域,国内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瑞华泰作为国内聚酰亚胺龙头企业,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决定筹建千吨功能性PI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生产能力。 瑞华泰并不是中国市场上唯一一家试图突破聚酰亚胺市场的公司。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进步,多家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启动项目的企业包括生益科技、金发科技等。
以生益科技为例,该公司通过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提升了其在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方面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生益科技在市场塑造与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有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依赖低价竞争,最终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这些案例充分表明:技术创新和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是企业成功突破行业壁垒的关键。
为了促进聚酰亚胺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国内制造能力。通过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激励,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在此背景下,瑞华泰的千吨功能性聚酰亚胺项目不仅契合国家战略,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高端市场的开拓,瑞华泰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量变化,甚至逐步实现逆袭。
瑞华泰的功能性聚酰亚胺项目,标志着国内聚酰亚胺产业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创新转型的关键一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聚酰亚胺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前沿,还需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瑞华泰的案例,可以看出,突破市场壁垒、提升技术实力,以及构建合作网络,将是国内聚酰亚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只要乘势而上,中国聚酰亚胺材料的明天必将更为辉煌。
文章来源:网络、高性能膜材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