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二甲酯(DMC)结构式(CH3O)2CO,分子量为90.08,相对密度1.070,折射率1.3697;熔点4℃,沸点90.1℃。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可燃性,微溶于水但能与水形成共沸物,可与醇、醚、酮等几乎所有的有机溶剂混溶;对金属无腐蚀性,可用铁筒盛装贮存;微毒(LD50=6400~12900mg/kg,而甲醇的LD50=3000mg/kg)。由于DMC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与醇、酚、胺、肼、酯等发生化学反应,故可衍生出一系列重要化工产品。据统计,2023年我国碳酸二甲酯产量为127.5万吨,需求量为101.6万吨,市场规模为58.5亿元。 国内碳酸二甲酯生产商主要有华鲁恒升、海科新源、金泰化工、石大胜华、香仓鸿润、朝阳化工、大泽化工、新朝阳化工、大力集团等。其中华鲁恒升2023年公司碳酸二甲酯产能达到60万吨,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在国内锂电池电解液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0%以上。石大胜华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三大生产基地的碳酸二甲酯生产供应商(东营、济宁、泉州)。2023年公司营收56.35亿元,同比下降32.24%,其中碳酸二甲酯系列收入24.97亿元,同比下降36.56%。海科新源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等。2023年公司营收33.63亿元,同比增长11.01%,其中碳酸酯系列收入23.35亿元,同比增长4.02%。 碳酸二甲酯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醇及合成气等大宗商品。这些原材料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碳酸二甲酯的生产成本和产能。中游为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厂商。碳酸二甲酯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显影液、涂料等。其中,电解液溶剂主要应用于锂电池行业,而聚碳酸酯则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医疗器械、光学材料等领域。 碳酸二甲酯按照纯度分为工业级(99.9%)与电池级(99.999%以上)两类。DMC作为原料用于合成聚碳酸酯单体碳酸二苯酯、异腈酸酯、氨基甲酸酯等多种化工产品。电池级DMC具有高电介质常数、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低黏度等特性,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溶剂。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内对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需求逐年增加,作为电解液主要溶剂的碳酸二甲酯关注度不断提升,产能翻倍增长。2020年之前,中国碳酸二甲酯尚不足100万吨,生产企业装置产能也都不大,随着华鲁恒升、浙江石化、恒力石化、卫星石化等装置的投产,目前碳酸二甲酯产能已增至300万吨以上。但随着产能的不断翻倍,市场供需失衡,竞争加剧,价格也呈现低位震荡。据数据显示,2024年前9个月碳酸二甲酯均价4177元/吨,较去年同期-10.36%。而2021年碳酸二甲酯最高价格达13000元/吨以上。
目前中国碳酸二甲酯产能位居全球之首,近年来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出口量逐年增加,进口量逐年减少。今年在国内碳酸二甲酯价格优势及新加坡政策通过下,碳酸二甲酯出口量增多,尤其是4月份和5月份碳酸二甲酯在价格优势下替代醋酸甲酯和MTBE等原料,出口量明显增多。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出口量达到13.1万吨,同比增长274.29%。
文章来源:慧正资讯、智研咨询、新能源创新材料编辑整理